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主页 >> 新闻中心

医院高压氧舱科室建设与管理规范指南

一、总则

本指南依据《高压氧临床应用技术规范》(WS/T 422-2013)、《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》(TSG R0004)等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制定,适用于各级开展高压氧治疗的医疗机构。指南旨在明确高压氧舱科室(以下简称 “氧舱科”)的建设标准与管理要求,保障医疗安全与治疗质量,推动高压氧医学规范化发展。

二、科室建设规范

(一)场地规划与布局

  1. 空间需求:需划分治疗区、医护工作区、患者等待区、设备机房及辅助区,总面积根据舱体数量确定 —— 单台多人舱需不少于 120㎡,单台单人舱需不少于 80㎡,每增加 1 台舱体相应增加 30-50㎡。

  2. 分区要求

  • 治疗区需远离易燃易爆源(如锅炉房、药房),舱体与墙壁间距不小于 1.5m,预留检修通道;

  • 设备机房(含空压机室、氧气瓶间)需独立设置,通风良好,氧气瓶间需符合防爆等级要求;

  • 患者等待区配备座椅、宣教资料架及储物柜,方便患者存放个人物品。

    1. 环境参数:室内环境温度夏季≤28℃、冬季≥16℃,相对湿度保持在 40%-60%;舱体安装区域地面承重不低于 200kg/㎡,且具备良好的接地条件。

    (二)核心设备配置标准

    1. 氧舱本体

    • 需符合 GB/T 12130《医用空气加压氧舱》标准,具备良好的密闭性、抗压性及防火性能,经国家特种设备检测机构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;

    • 空气加压舱可容纳多人治疗,需配备面罩、氧帐等吸氧装置;氧气加压舱为单人舱,加压介质为氧气,舱体材料需经阻燃处理。

    1. 供排气系统

    • 供氧系统需配备医用氧气瓶组(含备用气瓶),氧气纯度不低于 99.5%,符合 GB 8982《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》标准;

    • 压缩空气系统需符合 GB 18435《潜水呼吸气体及检测方法》要求,配备空气净化装置及压力缓冲罐;

    • 排气系统设置减压阀门,确保舱内压力平稳升降,避免压力骤变引发并发症。

      1. 辅助设备

      • 监控设备:舱内安装氧气浓度、压力、温度传感器,实时数据同步至舱外控制台,空气加压舱氧浓度监控上限为 23%;

      • 急救设备:配备心电监护仪、除颤仪、呼吸机及急救药品柜,确保能应对突发病情;

      • 安全设备:每个舱体配备 2 具以上干粉灭火器,舱内外设置防爆对讲机及紧急呼叫系统。

        三、人员管理规范

        (一)资质准入要求

        1. 核心团队构成

        • 空气加压舱需配备专职医师、护士及工程技术人员;单台氧气加压舱可配备兼职工程技术人员,每增加 1 台舱体增配 1 名专职人员;

        • 医师需具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,经高压氧专业培训不少于 3 个月并考核合格;护士需具备执业护士资格,掌握耳压平衡指导、应急处理等技能;工程技术人员需具备机械或电气专业背景,持有特种设备操作资格证。

        1. 持续培训考核

        • 所有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 40 学时的专业继续教育,内容涵盖适应症更新、并发症处理及设备维护;

        • 每半年开展一次理论与技能考核,考核不合格者暂停上岗,补考合格后方可恢复工作;建立培训档案,保存期不少于 5 年。

        (二)岗位职责划分

        1. 医师:负责患者评估、制定治疗方案、签署知情同意书,处理治疗中出现的医疗问题;

        2. 护士:执行治疗操作、指导患者耳压平衡方法、监控舱内环境及患者生命体征,做好治疗记录;

        3. 工程技术人员:每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,每季度进行舱体密封性测试,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。

          四、诊疗管理规范

          (一)治疗全流程管控

          1. 治疗前评估

          • 医师详细询问病史,排查禁忌症 —— 绝对禁忌证包括未经处理的张力性气胸,相对禁忌证含严重高血压(收缩压>180mmHg)、幽闭恐惧症等;

          • 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治疗风险,签署高压氧治疗知情同意书,对首次治疗者进行耳压平衡训练。

          1. 治疗中操作

          • 加压期指导患者做捏鼻鼓气或吞咽动作,缓解耳压不适;稳压期确保吸氧面罩贴合无漏气,吸氧时间严格按方案执行;减压期提醒患者正常呼吸,禁止屏气;

          • 特殊患者管理:传染病患者、厌氧菌感染者需单独开舱治疗,治疗后舱体按 GB 15982《医院消毒卫生标准》全面消毒。

          1. 治疗后随访

          • 观察患者 30 分钟,记录有无头晕、耳痛等不适;

          • 完成治疗周期后评估疗效,调整后续康复方案。

          (二)并发症防控

          建立并发症登记与分析制度,针对气压伤、氧过敏等常见问题,制定预防措施:

          • 加压前检查患者鼻腔通畅度,有感冒鼻塞者暂缓治疗;

          • 严格控制吸氧压力与时间,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发氧中毒。

          五、安全与感染控制规范

          (一)日常安全管理

          1. 设备维护

          • 每日开机前检查供排气系统、监控设备及应急装置;

          • 每 3 个月进行一次舱体密封性测试与防火演练,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全面安全检测;

          • 建立设备维护档案,记录检修时间、故障类型及处理结果。

            1. 人员管控

            • 严禁火种、电子产品、化纤衣物等进入舱内,患者需换穿纯棉衣物或阻燃病号服;

            • 陪护人员需经培训知晓安全须知,重症患者陪护限 1 人。

            (二)感染控制措施

            1. 环境消毒

            • 每次治疗后通风换气 30 分钟,用紫外线(1.5W/㎡)照射舱内 60 分钟;每周擦拭舱体内外壁及吸氧管道;

            • 地面、治疗床等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,每日不少于 2 次。

            1. 器械消毒

            • 面罩、三通管等吸氧用具每次使用后用 75% 酒精擦拭,吸排氧管每周高压灭菌一次;

            • 痰盂、便盆等污物容器使用后彻底清洗消毒,按医疗废物规范处理。

            六、应急预案与持续改进

            (一)应急处置流程

            1. 设备故障应对

            • 压力异常:立即启动手动减压阀,按标准速率降至常压;

            • 供氧中断:迅速切换至备用氧气瓶组,保障患者吸氧需求。

            1. 医疗紧急情况

            • 患者突发昏迷、抽搐:立即终止治疗,减压出舱后实施心肺复苏,同时联系急诊科会诊;

            • 火灾事故:启动消防警报,打开应急通道,使用舱外灭火器灭火,严禁舱内直接灭火。

            (二)质量持续改进

            1. 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,梳理治疗安全与疗效数据;

            2. 每季度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,针对问题优化服务流程;

            3. 每年对照国家标准更新管理制度,确保与行业规范同步。

              七、附则

              1. 本指南未尽事宜,需严格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规定;

              2. 民营医疗机构及基层医院可根据实际条件调整配置,但核心安全标准不得降低;

              3.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,由医院医务部与设备科共同负责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