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主页 >> 新闻中心

医用氧舱注意事项

医用氧舱治疗全过程实景解读:进舱前、中、后需要注意什么?

第一次站在医用氧舱前,看着那扇厚重的舱门和 “高压危险” 的提示牌,我的心里满是好奇又夹杂着几分紧张:舱内会是怎样的环境?治疗时会不会不舒服?需要做哪些准备?相信不少即将接受高压氧治疗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惑。其实,只要摸清治疗全流程的关键要点,配合医护人员操作,整个过程安全又平稳。这份 “实景指南” 将带你解锁医用氧舱治疗的每一个环节。

一、治疗前:做好准备,扫清隐患

进舱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治疗安全,丝毫不能马虎,核心要做好 “三查三备”。

(一)医嘱确认与禁忌症排查

首先必须携带医生开具的治疗单,与护士核对治疗方案(包括压力参数、吸氧时间等)。同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自身病史,尤其是是否有未经处理的气胸、活动性出血、严重高血压等绝对禁忌症,或青光眼、妊娠期等相对禁忌症 —— 这些信息是医护人员判断你是否适合进舱的关键,切勿隐瞒。

(二)个人物品与身体准备

衣物选择有严格要求,必须穿纯棉材质的衣裤袜帽,因为化纤、腈纶等面料容易产生静电,在高压氧环境下可能引发火灾隐患。绝对禁止携带任何火种(如打火机、火柴)、电子产品(手机、手表、耳机、充电宝),甚至金属饰品(项链、耳环、皮带扣)也需取下,这些物品不仅可能在高压环境下损坏,还可能带来安全风险。

此外,进舱前要排空大小便,避免治疗中频繁想上厕所;不宜过饱或空腹,建议餐后 1-2 小时进舱,防止加压时出现恶心、呕吐;若有感冒、鼻塞等症状,需提前告知医生,因为鼻腔堵塞会影响耳压平衡,可能导致中耳损伤。

(三)心理准备:正视 “耳压不适”

很多人对氧舱的紧张源于担心 “加压时会痛”。其实,加压过程中出现耳闷、耳胀是正常现象,就像坐飞机起飞时的感觉,只要掌握正确的耳压平衡方法,就能轻松缓解。提前向医护人员学习 “捏鼻鼓气法”(捏住鼻子、闭上嘴巴,轻轻向鼻腔鼓气)或 “吞咽法”(反复做吞咽动作),心里有底了,紧张感自然会减轻。

二、治疗中:配合操作,放松体验

一次完整的高压氧治疗通常持续 60-90 分钟,分为加压期、稳压吸氧期、减压期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的注意事项各有不同。

(一)加压期:专注耳压平衡

舱门关闭后,医护人员会启动加压程序,舱内压力逐渐升高,此时要重点关注耳朵的感受。当出现耳闷时,立即做捏鼻鼓气或吞咽动作,直到耳闷感消失;如果一次动作无效,可以重复操作。避免在加压时睡觉,因为睡眠中可能无法及时应对耳压变化,容易造成中耳损伤。

这个阶段舱内温度可能会略有升高,属于正常现象,保持平稳呼吸即可,无需过度紧张。

(二)稳压吸氧期:正确吸氧,放松身心

当压力达到治疗设定值后,进入稳压期,这是治疗的核心阶段。医护人员会通过管道送进纯氧,此时需正确佩戴吸氧面罩:将面罩紧贴口鼻,调整头带松紧度,避免漏气;用鼻平稳深吸气、用口缓慢呼气,保持呼吸节奏均匀。

吸氧过程中要保持放松,可以闭目休息或静静听音乐(部分多人舱配备专用音响),但不要大声交谈、随意摘掉面罩,也不要在舱内进食、饮水。如果感到头晕、恶心、心慌等不适,或面罩漏气、氧气不足,可立即通过舱内的防爆对讲机呼叫舱外医护人员,他们会及时处理。

(三)减压期:保持平静,耐心等待

治疗接近尾声时进入减压期,舱内压力逐渐降至正常大气压。这个阶段无需做特殊动作,只需保持正常呼吸,不要屏气 —— 屏气可能导致肺部压力骤升,引发肺损伤。

减压过程中舱内温度可能会略有下降,注意盖好毯子保暖。同时要耐心等待,减压速度有严格标准,不可催促医护人员加快进度。

三、治疗后:留意反应,做好收尾

出舱并不意味着治疗 “结束”,后续的注意事项同样重要。

出舱时要缓慢起身,尤其是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者,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快引发体位性低血压(出现头晕、眼前发黑)。出舱后及时穿上外套,因为治疗后身体毛孔张开,容易受凉。同时要适量饮用温开水,补充治疗过程中因呼吸加快流失的水分。

此外,要留意身体是否有异常反应,比如耳朵疼痛、头晕、乏力、皮肤瘙痒等,若出现不适,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。治疗当天尽量避免剧烈运动、饮酒、泡热水澡,保持规律作息,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。


医用氧舱治疗并非 “神秘体验”,从治疗前的细致准备,到治疗中的规范配合,再到治疗后的细心观察,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。只要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,做好每一个细节,就能最大限度保障治疗的安全与效果。记住,你的积极配合,就是高压氧治疗成功的一半。